正中优配
站在陈云故居旁的朝真桥上,65岁的张大伯指着清澈见底的练塘市河,笑得合不拢嘴:“喏,你看!水草看得清清楚楚,小鱼小虾游来游去,好适意!”
2024年到2025年,练塘市河这条承载着红色记忆的练塘古镇“母亲河”,经历了一场“静悄悄的革命”。
曾经的练塘市河
而今的练塘市河
“浊水河”的烦恼:泥沙、老管、居民盼
东西绵延1500米的练塘市河,穿镇而过,串联起枕水而居的白墙黛瓦、青石板巷与百年老店。
然而,前些年,这条河却让居民们有些“抬不起头”。“潮水一来,上游的泥沙就冲下来,水浑得像黄汤。”“老街上那些地下管子,年头太久了,听说有地方漏,下雨天味道就不太对。”谈起日日在身边流淌的练塘市河,几位在河边茶馆闲聊的老街坊倒起了“苦水”。
航运的扰动、上游来水泥沙的困扰,加上部分早期铺设的雨污管网老化渗漏,让河水透明度大打折扣,“清澈见底”成了奢望。
于是,改善水环境,尤其是提升水体清澈度,成为居民们最迫切的愿望。
“绣花功夫”治水:地上难动土,妙招在“微创”
古镇老街,寸土寸金正中优配,地下管网密布,大拆大建行不通。怎么治?练塘的答案是:像绣花一样精细!
岸上的“微创手术”:如同为古镇把脉问诊,先进的管道CCTV检测技术和绿色示踪剂,如同精准的“内窥镜”,深入1.46公里的地下管网,细致排查,锁定了渗漏的症结。
没有大面积的“开膛破肚”,而是采用非开挖的树脂内衬技术,如同为破损的“血管”植入柔韧的支架,悄然修复了55处管网脱节;用防水砂浆精心砌筑,堵住了92座渗漏的红砖窨井;更以非开挖方式,巧妙封堵了护岸的缝隙。
同时,812米重点管网的应急疏通,95座检查井的清淤,如同疏通了淤塞的脉络,让古镇的“地下生命线”重新畅通无阻,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入河。
生态过滤带安装
生态过滤带现状
点源净化装置安装
点源净化装置现状
水中“生态再造”:岸上截污是根本,水中净化是关键。面对外河来水的泥沙侵扰,智慧的匠人在市河与外河交汇处,设置了一道生态过滤带。它如同温柔的卫士,减缓了湍急的水流,有效过滤了悬浮的杂质,为市河内部营造了相对宁静的水环境。
沿岸那些可能带来污染的出水排口旁,则点缀着生态浮床围隔的点源净化装置,如同小巧的“净水器”,对入河水流进行初步的拦截与净化。
沉水植物种植
沉水植物现状
睡莲种植
睡莲现状
沉水曝气装置安装
沉水曝气装置现状
垃圾收集器现状
清澈的基底奠定后,生命的活力开始在练塘市河中萌发。
外河口处,菱角与荇菜舒展枝叶,形成一道天然的植物缓冲带,柔化水流,固着泥沙。河床深处,苦草、金鱼藻等沉水植物被精心栽种,它们在水下绵延生长,织就了一片面积达14000平方米的茂密“水下森林”。这片无声的绿色网络,是河水强大的“自净引擎”,默默吸收转化着水中的营养物质。
局部水域,亭亭玉立的睡莲悄然绽放,不仅净化水质,更添一份清雅风致。河道中央,沉水曝气装置如同水下的“呼吸机”,源源不断地为水体注入活力与氧气。而水面之上,智能的垃圾收集器则像勤劳的“清道夫”,自动收集落叶与漂浮物,时刻守护着水面的洁净。
“现在水清多了!都能看到水底的石子。”经营临河茶馆的赵阿姨说,“水好了,来喝茶看景的游客也多了。”
眼下,碧水映衬着白墙黛瓦、小桥人家,一幅流动的江南水乡画卷在练塘古镇徐徐展开,诉说着古老与现代、生态与人文的和谐共生。这汩汩清流,已成为古镇最动人的新名片。
资料:区水务局
编辑:沈千慧
责任编辑:郭苗苗(首席)
终审:潘胡刚
转载请注明来自“绿色青浦”官方微信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